突如其來”的天然氣短缺自11月起席卷國內,華北和長江中下游成為此輪氣荒的重災區。為保證居民用氣需求,部分地區的工業用天然氣供應被壓減,湖南長沙甚至暫停了機關事業單位的采暖供氣。
12月20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油氣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上,復盤這場“氣荒”成為眾多嘉賓的主要發言內容。
此次天然氣短缺的出現并非毫無征兆。
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提及,今年9月起,各部委已經開始關注可能出現的天然氣短缺,并制定了針對性措施。發改委每月公布的天然氣產銷統計數據顯示出了潛在的風險。
今年前8個月,全國天然氣累計消費量1504億立方米,同比增長17.8%。在傳統淡季的8月,天然氣單月消費量甚至出現了30.4%的增速,預示著與往年截然不同的情形正在發生。此前兩年,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長比例都徘徊在個位數,年增速不到7%。
進入今年秋冬季節后,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繼續攀升,11月達到了年內的最高值232億立方米(約合7.7億立方米/日),供需矛盾逐漸顯現。
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理事長助理遲國敬提供的數據顯示,目前國內的天然氣短缺量為8000萬立方米/日,缺口約10%?焖僭鲩L的需求是“氣荒”出現的主因,“煤改氣”帶來的消費增量因而被多次提及。
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稱,此次“煤改氣”的力度之大,遠超業內外預期。他提及,今年是大氣污染行動計劃的收官年,各級地方政府對環保越來越重視,力度非常大,應該說是層層加碼。事后看來,這項以環保為主要考量的政策被認為缺乏統籌規劃、存在一哄而上的情況。
但通盤來看,“煤改氣”并非導致此次氣荒的唯一因素,甚至可能也并非最重要的原因。來自發改委的劉滿平表示,“煤改氣”帶來的天然氣消費增量僅占到總增量的約六分之一。
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副總經理謝丹提及,如果分析前11個月國內天然氣消費的結構,可以發現增速最快的是發電、工業等部門,而居民用氣的增速保持在正常范圍內。他表示,在環保政策的推動下,發電用天然氣的需求增速很快,而化工市場的好轉,也促成了化工用天然氣消費量快速增長。
本周回答媒體采訪時,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也將天然氣消費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,歸結于工業生產、燃氣發電和化工等領域的用氣需求增長,“煤改氣”被放在第四位才提及。她披露的數據顯示,今年前11個月,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18.9%,比前五年平均增速高出8個百分點以上。
對于可能高企的天然氣需求,供應端并非毫無準備。
中海油旗下的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財務總監、總信息師金淑萍表示,今年“三桶油”都提高了天然氣的供給量,同比增幅超過15%,較此前三年的增速高出約十個百分點!叭坝汀币苍谕苿犹烊粴夤芫W互連互通工程,以確保聯合保供。中國97%的天然氣由這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供應,這項措施在近期的保供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作用。
但供應端“不可抗力”的出現,部分消解了“三桶油”的努力。在論壇期間,多位發言嘉賓均提及了天然氣進口端出現的意外情況。
一位演講嘉賓表示,自今年10月起,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管道天然氣進口國之一,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進口量開始出現下降。
界面新聞記者獲得的消息稱,該氣源的進口量下降幅度約為每天2000萬立方米。
謝丹認為,今年冬天出現天然氣缺口是可以預見的,但是很多客觀環境的變化,以及此前制定的措施沒有及時到位,導致了目前的短缺。
中國天然氣儲調峰應急能力建設滯后,是業內公認的短板。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提供的數據顯示,中國地下儲氣地庫工作氣量為61億立方米,僅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%左右,遠低于美國及俄羅斯17%的比例。天然氣儲氣設施及管網布局不到位,使得氣源應急調度的成效大打折扣。
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理事長助理遲國敬稱,目前政府已經采取了挖掘潛力增加天然氣產量、采購國際市場LNG現貨等措施,明年1月后,天然氣供應形勢將會得到根本好轉。